1)第十三章 归乡_残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事调动是最麻烦的,高级官员的人事调动尤其麻烦,何吾驺虽然和汪克凡达成了初步意向,具体实施起来还有很多流程要走,其中也有很多变数,汪克凡离开桂林后,何吾驺经过精心运作,终于把南党骨干林佳鼎派往江西前线,担任监军。

  费了这么大的劲,就是为了把林佳鼎送进内阁。

  内阁是明王朝的行政中枢,权力很大。

  内阁的权力主要体现在“票拟”这道程序上,也就是代替皇帝批阅全国各地送来的奏章,如果皇帝疏于政务或者比较孱弱,内阁的意见就会成为最终结果,比如万历皇帝未成年的时候,小孩子不管事,首辅张居正就大权独揽。

  皇帝如果比较强势,内阁的权力就会相对降低,但仍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影响皇帝的决策,哪怕像崇祯这样刚愎自用的皇帝,也离不开他们的意见。

  打个不太准确的比方,内阁的作用类似于秘书处加高级顾问,有参政议政的权力,有一定的发言权,而朝廷六部只有行政权,想和皇帝说点事,送上去的奏章先要经过内阁。

  内阁的设立,最大的作用是废除了宰相,加强了皇权。请注意,是加强了皇权,而不是削弱了皇权,所以明代内阁制度和现代的君主立宪制度完全不同,八竿子也打不着。

  在明朝以前,朝廷六部都隶属于宰相,皇权和相权互相制衡,到了明朝,内阁的权力从来没有对皇权形成过威胁,哪怕像张君正、严嵩这样的狠人,比起历史上有名的权相也差了很多。

  内阁只有参政议政的权力,没有决定权。

  内阁会受到内庭司礼监的制约。

  (皇帝如果对内阁的票拟有什么意见,会用朱笔进行批注,这个过程一般是皇帝口述。秉笔太监执笔,掌印太监最后审核盖章,所以司礼监太监的权力很大,足以制衡内阁……比如庞天寿就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他要是笔杆子歪一歪,连首辅何吾驺也没办法,但话说回来了。负责最终审核的掌印太监才是老大,他如果不盖章的话,秉笔太监的批红写出一朵花来都没用。)

  隆武帝早年命运多舛,也没有受过相关的教育,刚刚登基的时候,对国家的运行模式两眼一抹黑。对内阁的依赖性就很强,东林党跟着又风光了一年。后来隆武帝渐渐成熟,凡事有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内阁的权力就开始下降,到了最近这一年多,隆武帝的变化更加惊人,驳回内阁票拟的次数越来越多。但奇怪的是,何吾驺却觉得内阁的权力并没有减小,反而在不断膨胀。

  原因很简单,隆武朝廷当初缩在福建,又有郑芝龙掣肘,可管的事情再多也有限,现在朝廷却直接控制了两广和江西,而湖广、贵州乃至于福建、四川多少也能插手。总的盘子成几倍的扩大,分到内阁

  请收藏:https://m.nmuy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