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一十七章 精打细算_回到大明做藩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东突厥,女真等强多了。那是妥妥的草原霸主,实力差不多类似于后来的蒙古帝国。

  但是,汉武帝就可以和他们硬刚,而且一直不落下风,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不禁止民间使用弓弩。

  因此,武帝手下的平民也都是从小玩弩玩到大的,一样弓马娴熟,根本不害怕匈奴。

  后世的中原王朝边境附近的百姓,一听说游牧民族的军队南下,第一反应就是逃跑,往山里跑,包括大明的百姓。

  因为他们手里没有能克制游牧民族骑兵的武器,不跑的话就没命了。

  而汉武帝时期的人民,手里都有强弓硬弩,根本不怕匈奴的骑兵,一听说匈奴南下,第一反应往往不是逃跑,而是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地去找当地守军,配合他们打击匈奴。

  因为武帝给匈奴人的脑袋标价很高,杀上一个,就比你辛辛苦苦干一年赚的要多。

  所以,武帝手下的边境居民看到匈奴后第一反应根本不怕害怕,而是送钱的来啦,兄弟们,组队去发财啊。

  然而,武帝之后,这条政策就被废止了,原因说的冠冕堂皇,说什么为了怕不良份子拿弓弩去伤害平民,但是真正的原因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怕人民造反。

  武帝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执行的都是商鞅的政策:贫民,病民,愚民,说到底就是想把所有百姓都变成他们的奴才,好利于他们的统治。

  可是结果呢?国家该灭亡还是得灭亡,老百姓该造反还是得造反。

  元朝时期,蒙古统治者为了能压迫汉人,奴役汉人,连菜刀都禁止了,可是结果如何呢?

  朱重八他们不是照样反了吗?

  现在,朱桂就愿意拾起武帝的这项不禁弓弩的政策。

  因为他始终相信,国家的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无道导致的,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强民,护民,富民,依靠自己的人民而亡国的。

  朱桂带着他们打江山,让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财富,让他们能立更多的功劳,获得更多的赏赐,他们为什么要造反?

  难道是吃饱了撑的吗?

  虽然手里有了四万多人,但是朱桂还是不大放心,因为这一战实在是太关键了,其重要性根本不亚于他刚来肃藩时期击败瓦剌的那场立国之战。

  这一战要是打好了,他就有机会控制整个西域和漠北了,实力就会壮大一圈儿,将来老朱死后就有造反的本钱了。

  如果打输了,那他就只能困守在这河西走廊的一隅之地了,将来就没有办法做大,命运就只能交给别人摆布了。

  所以,这一仗必须倾尽全力,怎么慎重都不过分。

  于是,朱桂皱着眉头想了半天,最终还是咬着牙对诗剑说道:“你去传令下去,在从肃州、甘州、武威和兰州调八千人过来。

  兰州地处我大明腹地,东面就有我大明的军队做后盾,可以多出一些人,让他们调出三千人来,

  武威和肃州出于我肃藩的咽喉要道上,实力本来就不及甘州,可以少出一点,总而言之,让他们给寡人再挤出八千人来,无论如何寡人都要打赢这一仗!”

  请收藏:https://m.nmuy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