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三十六章电报大楼_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德四年(1509年),遭权宦刘瑾削秩除名。

  正德五年(1510年),马文升去世,年八十五。不久后复官,获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傅,谥号端肃。加赠左柱国、太师。

  马文升一生功勋显著,先后辅助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历仕五十六年,后人有五朝元老马文升之称。又与王恕、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

  1368年,元惠宗妥欢贴睦尔退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史称北元,由于明军的不断打击及蒙古各地贵族离心离德,1402年北元灭亡。虽然元朝作为一个完整的政权已不复存在,但各部落依然保存有一定实力(比较强大的有瓦剌、鞑靼等部),不时南下骚扰明朝边境。因此明朝沿长城设置军事防线,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全。从最东面的辽东镇至最西面的甘肃镇,共有九个军事重镇,史称九边。九个军事重镇分别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看这个意思好像是皇家急需开通京城的电报业务,求着朝廷了,所以皇家顺便捞点好处,真亏他想的出来。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奏章长了朝廷的脸面,特有面子。内阁首辅杨廷和立即写了节略,并事先做了票拟,上报到皇帝面前。弘治皇帝朱佑樘也没有犹豫,也无需再议,直接发给司礼监用印,就当做圣旨下发了,于是京城的电报业务再无障碍。

  这里顺便解释一下大明朝发圣旨的法定手续。草拟圣旨的权力在内阁手中,就是说一般的政务和官员的任免皇帝是不能自己草拟圣旨的,内阁写圣旨包括这项权力就叫做‘票拟’,皇帝的权利就是点头同意,司礼监用印,盖上皇帝的玉玺,就是圣旨了。如果皇帝不经过这个手续,直接起草圣旨用印下发的话,内阁有驳回的权利,叫做“封还”。

  明朝的内阁权利很大,皇帝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个票拟、封还就是代表。

   有了朝廷的圣旨各地就可以架设电报线路,开通电报业务了。

  可是朝廷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九边前线的电报要通达。这个也好办,从各镇架设一条电线到总督府就可以了,这个距离很近,为军事、官府专用即可。

  本来山海关,以及更远一点的辽东镇都在海边,可以同时接通,但是皇家在那里没有势力,开通电报对于皇家没有意义,所以就通达到金州为止,反正金州居中,到山海关、到辽东都不远,骑马就是半天,至多一天的路,也说得过去了。谁知皇家这一凑合终于引来了事端,此是后话。

  京城里现在的邮政所设在外城,其原因是朱厚炜的田庄在城外,就临近田庄附近,选了一个地方设在了外城。现在要开通电报业务,就

  请收藏:https://m.nmuy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