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宋(三十四)_[综]我在故宫装喵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以小说和各种举动作为推广,只是一种软性的改变,而硬性的主要改变还是要靠仁宗朝的政治制度。

  刘太后其实已经打了一个不错的地基,在她执政期间,已经恢复了武科举考试,从科举选才上,重新站回了文武同择的局面。

  只是在宋朝初期,科举制度还没有定下固定考试的时间,不像后世被明确定为了三年一科举,如今宋朝的科举还是完全跟着朝廷的职位空缺需要走呢。

  也就是说,如果今年朝廷觉得官员众多,不需要增加新鲜的血液,那么今年可能就不会进行科举纳才。

  而相反,如果觉得朝廷缺乏人才了,那么第二年便会重开科举,对于学子来说,何时参加考试是未知的,所以大家随时都要做好准备。

  但是考虑到古代交通不便,大部分的学子都不得不侯在考地。

  比较好的出路是在附近入读学院,学院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有专人去打听情报,若是要开科举便会抓紧时间安排学子共同前往,但是前提是这部分考生本身或是有路子,或是才识过人,才能吸引学院将其半路接纳。

  大部分的学子还是零散分布在各郡县之间,一般稍微富裕些的会在中心城市入住,但是稍微拮据些的则会入住周围的卫星城市以减轻经济压力。

  但是长期在外,这些学子家中有余资的还好,若是贫穷人家,那是真容易就被吃垮。自然也有不少学子因此含恨放弃了科考大业,或者是只能奉力一搏,跃过龙门也罢,若是没能越过只能黯淡归乡,再无续考之力。

  如此到了宋中后期,科举考试时间逐渐稳定为三年开一科,重大节庆或者朝廷缺人开恩科的情况,如此方才减轻了学子们的压力。

  但是如今大家还是碰运气的,但是好在今年因为小皇帝赵祯皇帝二十岁,故而加开了一年恩科,大部分的学子们在之前就已经猜到了这点,故而已经在各大备考处集结。

  北宋朝的科举,解试、省试、殿试,其中解试就相当于后来的乡试,但是和后来的时代不同的是,宋朝的解试没有初级筛选,也就是没有童生试这个存在,故而,在宋代秀才这个称呼是单纯指优秀的人才,并不是经过某一场考试后获得的称呼,更没有任何特权。

  一并的,举子这个身份和明清也不同,这只是考取省试的入门卡,其本身并没有什么优惠措施。

  可以说在宋朝读书人的生活压力要远远高于明清时候。

  明清时候有个秀才身份便可免去部分徭役,且可以开一家私塾养家糊口,若是成了举子那更是后备官员,可以进入当地衙门成为副手,干的实在好也有被破格录用的可能性。

  虽然这也造成了后期土地集中挂到举子名下避税,导致国家收入降低的结果,但是必须要说一句明清时候的读书人要

  请收藏:https://m.nmuy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