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二零章 割裂(二)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种地也是一技之长。

  此时,因为海运而兴起不久的新港青岛,几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在那讨论着前几天朝廷贴出的布告。

  朝廷要招募一些人前往苏北。

  然而这份布告,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受到欢迎和追捧,虽然这是正儿八经的朝廷文告。

  人群里的一个年轻人嘀咕道:“人都说,这学新学的,一流的去科学院,二流的当军官。咱们是一去不得科学院,二考不进军校。”

  “可说起来,有个屁用啊?”

  “就算考上科学院,那也连个赐同进士出身都没有。别说赐同进士出身了,连个同举人、同秀才都没有呢。”

  “如今朝廷就要选人去苏北,我反正是不去。”

  “一个月就给二两银子。人家那边的垦殖公司,学农学的,若是考核合格,直接开价四两一个月,日后还有升职。”

  “朝廷就给二两银子不说,干一辈子也就是个村吏,根本不能升。但凡能去公司那边,或者去虾夷、去南洋,谁去朝廷那边?”

  他在这一顿谤议朝政,旁边的同窗也跟着附和。

  “说的就是呢。京城也有学新学的,可是好地方都是先紧着他们,怎么还不谋个差事?一个月二两银子去苏北那鬼地方,京城可是没人去,这不找到咱们这来了吗?”

  “反正我是先去公司那边,要是考不过,再去朝廷那边。”

  “去朝廷那边干,这辈子就完了。反正是没啥希望了。”

  希望二字,在中产的文化里,是有神性的。

  而朝廷是一点不给这些人希望,因为根本不承认新学学历,并且绝对不能当官。

  告示上说的没那么明白,但看的人都懂,真要去了,这辈子也就那样了。

  这边学新学出身的,但凡学的强点,能进专科分斋学校的,就不可能留在家乡。

  留在家乡只能吃屎,或者去当个义学教师。

  或者是去苏南,或者是去海外,或者是去南洋,总归都比在家里强。

  新学出身的、这群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或者说是从刘钰在登州练兵时候出生长大的第一批新学学生,已经完全和过去的大顺割裂了。

  这是一种人为制造的身份标签的割裂。

  谷/span学儒学的就是能考科举,而他们就算考进科学院最终当个院士也连个同进士出身都没有。

  学儒学的是正统学问。

  而他们则是旁门左道、杂学、奇技淫巧学问。

  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和那些良家子学的也差不多,但区别是老五营兄弟的后代,那是大院良家子,是大顺皇室的基本盘。

  不可能把良家子占着的缺给这些人空出来。

  所以这些新学学生,既不属于儒学读书人,也不属于封建皇权附庸的良家子阶层。

  伴随着苏南资本集团的崛起,对于一定学识、一技之长的“中产”的需求,又在二十年间逐渐造就了

  请收藏:https://m.nmuy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