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一一章 死与复仇(十一)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同现代战术之间的巨大差别。同一种情况,即两翼前有两个居民点,这在今天会被认为是防御阵地的最有利的条件之一,而对于十八世纪的军队却成了失败的原因。】

  【在当时,步兵完全不适于进行具有明显的非正规性质的散兵战,而在今天,散兵战却能使精锐部队防守的砖石房屋居民点成为几乎不可攻克的。】

  言简意赅地描述了散兵战术、线列战术,在面对相同的战场、相同的环境下,完全不同的情况。

  大顺在直布罗陀的这一仗,实际上也算是对恩格斯这番评价的实体展示:

  线列兵时代,和散兵时代,其防御战术、防御体系、壕沟战术,是有代差的。

  大顺的散兵,少量的散兵,在壕沟、环形工事、砖石据点防御中,顶住了以线列战术攻击的数倍英军。

  直布罗陀之战,从双方伤亡来看,并不算一场大战。

  但东西方的战术体系,在此交汇,真正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包括已经自杀的约翰·莫当特,都已经看出来了一些问题。

  旧时代,或者说,纯粹的线列横队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棱堡时代,也已经快要结束了。

  时代在变,一场新的战术变革,即将拉开,谁跟不上,谁就会失败。

  开花弹、散兵、以及作为过渡的纵队冲击战术、壕沟防御的兵力梯次配置、膛线枪的比例增加……等等这些,即便还做不到立刻让战术体系重写。

  但至少,新时代的曙光已经浮现。

  防御一方的约翰·莫当特,临死之前,写给伦敦的建言,写到了时代变了。

  而进攻一方的大顺军官们,作为胜利者,也切身体会了一把时代的变化。

  方阵在开花弹前不堪一击。

  线列进攻在散兵战术面前损失惨重。

  没有盖顶的棱堡,密集的线列兵战术、距离被彻底淘汰,只剩下一种能承受更高膛压的炮管、和一种更为安全的引信,以及一种更为便宜的拉膛线的机器。

  在这一战之前,“我们和欧洲真正的军事强国,到底孰强孰弱、大顺的战术体系是否是正确的”,这样的疑问,一直萦绕在大顺的这些高阶军官的头顶。

  南洋之战,打的是衰落的荷兰,而且基本没有啥像样的战斗。

  印度之战,那纯是以多欺少,拉出去一万五六千的大军、将近十倍的火炮。

  直到直布罗陀之战,算是和英军的常备军交手,结果就是不管是进攻方还是防御方,都得出了结论:战术体系,恐怕又要发生一次变化。

  一众军官们感叹于时代变化的太快。

  这种感觉很微妙,并不是说松苏开始冒出煤烟和蒸汽的那种。

  他们作为军人,站在军事的角度上,也能深刻体会到这种飞速的变化。

  他们小时候,大顺的军事体系、战术体系,是什么样的,他们当然知晓。因为他们不是

  请收藏:https://m.nmuy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