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二三章 迁徙路(五)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林地,亦不缺这点柴禾,非是如在老家,连收了豆子都要拿着耙子把豆根挖出来,是以便改一改舍不得生火的毛病……”

  有些东西,确实是大顺特色,尤其是华北特色。

  比如舍不得生火,冬季往外跑晒太阳。

  这也真是没办法,楞给逼出来的。

  华北平原,种了两千多年的地了。一些人口稠密区,唯一的树林,肯定是柏树,而且基本可以确定是坟圈子。

  包括高粱在华北的普及,也是如此。

  一方面,是明朝开始推广,因为治水需要这玩意儿,高粱秸秆可以在修堤坝的时候作材料。

  另一方面,也是被柴禾问题逼出来的。

  农村不是京城,京城况且都能因为煤的问题,闹出许多事端。华北农村在烧火这个问题是,确实老大难。

  是以,说一些家庭,到了秋天,妇女拿着小耙子,去地里刨豆根什么的回去烧火做饭,并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尤其是移民的重点地区,山东,早就没有“公地”了,早就完全私有了。公地林地,既不存在,便有些林木,那也是私人的。

  耙豆根,并不是为了取暖,而是单纯为了做饭。

  取暖……取暖自然是冬季蹲在房子前面的向阳面,晒太阳。号称外面比家里暖和的多,那也确实。

  到了这边,很多习惯是要改的。

  艰苦朴素,得看为了什么。明明有的是木柴,为了艰苦朴素而艰苦朴素,那便实在没意义了。

  既是搞了村社,又有点类似于上古井田的设想——仅限于九村一城这种布局模式——是以,诸如农正之类的官员,也都派了过来。

  都是些鲸海移民锻炼出来的,最起码,搭火炕、做壁炉之类的技术,是有的。

  这些村社的房子,基本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至于以后怎么弄,那是个人的意愿,但现在嘛,还是按照一个模子搞出来的,也算是教会这些移民冬季不要去外面晒太阳、而是躲在家里烧木柴——这里冬天也没太阳,晒不成。

  大顺这边有鲸海移民打下的底子,主要是“干部”底子。在这边,组织能力、农业技术、住房技术、取暖细节等问题,都是轻车熟路的,搞就是了。

  早来了一期的移民,对于暂住在家的要求,并不抵触。一方面没有土客矛盾等土地冲突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来到这里后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各个村社的人现在也正是农闲时候,没什么太多要忙的,便按照村社的组织,自来枫林湾这边帮忙。

  随着移民船队抵达,枫林湾很快就忙碌起来。

  妇女被组织起来,做饭,提供移民的伙食。

  男子也被组织起来,帮着拉船、用小舟运人、运货、牵牛马等任务。

  刚下了船的王成一家,看着这里的热切氛围,很有些不太适应。

  再一个就是晕船晕了太久,这一路风浪颠簸,

  请收藏:https://m.nmuy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