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七八章 身份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个臭钱吗?有啥资格能算乡贤?

  我要有钱,我也能捐。朝廷让商人如乡贤祠,叫那些耕读学子怎么看?

  读书人的圈子,都在官场内有关系。一级一级地举报上去,最后的结局就是严查、法办,申饬那些为他提名的官员,并且给了一个“有辱斯文”的大罪名。

  至此,这几年有些飘了的商人,才明白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虽然有几个臭钱,可确实混不进“士”的圈子。

  这也导致了松江聚集的富豪们的一次分化。

  一部分人觉得,就算再有钱,也是最贱的商人,连乡贤都混不上、没资格。

  不若将钱都去买地、耕读,聘用老师,非得让子孙出来当官不可。

  当商人,哪有做士绅好?既有钱,又有名,还能享受到高级的精神追求。

  只要有钱,还有办不成的事?买地、当地主、请老师、教孩子、让孩子考科举,将来若是孩子中了举人,那乡贤祠不得求着自己进去?

  还有一部分人,如林允文等,则觉得,既然根本挤不进去士绅的圈子,那还挤什么?不如老老实实地赚钱便是。

  孩子们统统送去新学,学些不一样的本事,多学算数航海,将来或是能接管家里的产业、最不济也能出海谋生。

  而自己,也老老实实的,就认清自己的身份,别搞什么字号啊之类的,妄图挤进读书人的圈子。

  而且林允文的身份又有些特殊,他更是早早认清了。他资助的新学义学,被人砸了好几次,觉得你有钱捐义学是对的,可你捐什么新学,却不学圣人之学,那还不给你砸了?

  就你这样的,还想入乡贤祠?

  也有人悄悄告诉他,让他低调点。毕竟他还有个给刘钰当过日语老师和翻译的经历,别到时候被人顺着他这搞事情。

  还有人说,上次乡贤祠事件,看似是个小事,实际上根本就是士与商之间的矛盾,借题发挥而已。

  有人早就对松江等地这几年兴起的重商习气不满,也可能是因为对他们垄断对日贸易的不满,还可能根本就是朝中有高人指点为了对付鲸侯等一众非科举出身人的。

  这事看似不大,实际上却是在向朝廷施压,甚至可能就是为了掀起一场朝廷内斗的导火索。

  朝廷怎么处置,在乡贤祠事件爆发、被士绅联名举报的那一刻,就已注定只有两种结果。

  要么,一场朝堂大斗,科举出身的彻底压死那些非科举出身的。

  要么,朝廷就只能下令申饬,把商人的名字从乡贤祠挪走。

  没有第三种可能,比如朝廷站在商人这边,觉得论迹不论心,既是捐钱了、搞义学了,以其德行,完全可以入乡贤祠嘛。

  真要是选了第三种,那朝廷非要炸了不可。

  不过,第二种,也意味着,朝中对商人阶层还算是重视的。

  或者说,朝中支持工商的那一派,暂时还是得势的。

  朝廷看似是在训斥此事,实际上却是在表明朝中支持工商的那一派,地位很稳。

  否则的话,可不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州乡贤祠的事了。

  大权把握在皇帝手中,皇帝真要想动这些支持工商一派的人时,这件事哪能这么容易了结?这么容易了结,虽然看似乡贤赢了,实则其实是输了。

  这种让这些朝中做官的局外人根本看不懂、觉得只是小事的事,这几年已经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

  举报的、痛哭的、写报讽刺的、血书反对的,这都是明的。

  借乡贤祠这等小事而搞事的,都是暗的。

  有的人看得懂,有的人看不懂。

  林允文是看不懂的,可他背后也有人指点,他也明白自己因为给刘钰当过日语翻译的出身,已经让他没有别的选择了。

  乡贤祠事件后,和林允文一样选择继续当商人的人,更加喜欢相对来说商业氛围更浓一点的松江府了,根本不想离开这里。

  他们不是南洋的那些人,不需要什么类似于迁茂陵令的手段,很多人还是自发地离开了家乡,将家彻底安在了这里。

  请收藏:https://m.nmuy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