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64章盟约_北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只有内部稳定,才能缔结这样的盟约,任何一方只要露出明显的虚弱迹象,别说盟约,相互见面进行盟会都成问题。

  …………

  在盟约之上盖上两国印鉴,签上君王的名字,就和后来签订条约的形式差不多,一式两份,存于各自国中。

  这样的流程自然都是李破的主意,增加了仪式感的同时,因为有了两国君臣背书,也就有了一定的约束力。

  想要违背盟约却也简单,但那要拿出你的信誉来作为代价。

  别看突厥人好像不太在乎这个,事实则是在草原上,背弃承诺的人一样会受到众人的鄙夷。

  实际上只要两国君王都还活着,能够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就能保证盟约的基本效力。

  李破还想跟人握个手什么的,不过最终在签订盟约之后,还是按照当世的各自的礼仪,相互施礼,意味着盟约的达成。

  …………

  这一次两国签订的盟约要比上次正式的多,同样也详细的多。

  盟约之中重申了两国友好之意,重新划定了各自的疆界,在领土上,突厥做出了极大的让步,不但还给了大唐北五原的大片草场,还将营州交还给了大唐。

  大唐则向突厥做出保证,不会像前隋一样,在两国边境之上故意挑起争端,或者招收草原部族,来壮大自己的实力。

  同时大唐还要交些赎金,至于赎金是什么,两国都有在盟约中明确的写明。

  在两国漫长的边境线上立下界碑,不使两国之民越界,也是唐人提出来的,得到了突厥人的赞同。

  至于界碑都立在哪里,盟会上大致的商议了一下,之后还会有人来往磋商,最终对盟约进行补完。

  两国间的贸易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放宽了不少限制,同时商定了两国征收商税之事。

  突厥人没有货币,进行商易的时候还是以物易物居多,大唐打算在这个方面帮助突厥人一把,给他们设计铸造一些货币使用,以方便两国交易。

  突厥人表现出一副无可无不可的样子,竟然还有几个老家伙想图省事,说是用唐人的银钱很方便,不想自己铸造。

  这种奇葩思维让唐臣们很是高兴,记住了几个大咧咧的突厥贵族,准备以后重贿于他们,把这事给定下来。

  突厥贵族们热衷于商业往来,存的其实都是自己享受的心思,而他们本来也是两国通商最直接的受益者。

  突厥人可没有与民争利这一说。

  其他部族也类似,到了大唐头一个想求得一般都是通商之便,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们的部族没有生产能力,贵族们的生活物资极为贵乏所致。

  他们其实不太明白商业往来繁盛到底意味着什么,其中又有怎样的好处,哪里可以做些手脚。

  他们眼中只看到了丰厚的回报,丝毫没有察觉出危险。

  总体上来说,大唐跟突厥定下通

  请收藏:https://m.nmuy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