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三章 实不相瞒,我有一个本子_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此。

  甚至于在他来大康朝之前,传统类别的小品,比如由陈小二、朱老师、老黄、丹丹、大忽悠、小潘潘等人引导的那些,也差不多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裕王听着儿子的推测,脸上神情更加的愁苦,显然是在担心,自己以后的日子还怎么过。

  裕王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包括在商业上也是如此。

  哪个亲王像他一样,自己一点儿都不做生意,都是媳妇儿看不过去了,才开了五家酒楼,做点买卖的?

  普通的一个小城的大商人,都不止这点买卖了。

  人家礼王粮食买卖从江南做到了京畿地区,睿王的高利贷同样做遍了整个京畿,肃王的玉石买卖也大得很,怡王甚至和西北的蛮子在做牛羊马的买卖,哪个都比裕王这个老幺强。

  裕王自己倒不在意。

  他平日里最喜欢的的便是听戏,还是京城里有名的票友,很是维护了一群戏班的权益,深得各位班主和名角儿们的尊敬。

  裕王妃把他的神情看在眼里,也有些心疼。

  相公喜欢听戏,这个爱好比起许多皇亲贵族的怪癖来说,简直是淳朴得不能再淳朴了。

  况且他对那些美人名角,虽然很喜欢,但从来没有和她们发生什么,哪怕是有送上门的,他也没有要。

  单凭着这一点,裕王妃就很支持相公的爱好。

  眼见着他愁眉苦脸的样子,裕王妃不经意就看到了悠闲自得的儿子,瞬间脑子里灵光一闪,“淇儿,老天爷给你开启了聪慧,那你能不能写一个好的戏曲话本呢?”

  大康朝的话本故事很多,有善于写故事的人,就拿到书铺去卖,少则几十两银子,多则上千两银子。

  遇到很出名的,一个话本富裕一家人,都不是什么开玩笑。

  无数的小姐和夫人们,就靠着每年几十个不同的话本来消遣平日生活了。

  当然话本更多的表现形式,还是在于说书先生们。

  他们拿到了话本后,便会自己揣摩一阵子,从而用说书的方式演绎出来,获得听众们的喜爱。

  说书先生这个行当,在大康朝比戏曲更加的繁荣,起码十来万人在从事着这个行当,戏曲去不了的一些小乡镇,都有说书先生的存在。

  可是有一点。

  戏曲话本可以拿来当说书说,但许多说书话本却没办法改编成戏曲。

  毕竟戏曲的要求很严格,在这古代算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娱乐,那些低俗的、犯忌讳的等等故事,一概不可能出现。

  以前也不是没有出现过,非常受欢迎的说书话本,被人改编成了戏曲曲目,结果最后却没有人捧场,弄得损失很大的情况。

  专门搞戏曲的人之中,肯定也是有不少的专业写本子的人的。

  但他们能找到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也就那么多,几百年的时间下来,能写的好故事都被写了,新的拿出来很多都没有

  请收藏:https://m.nmuym.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